《停云馆帖》是明代刻帖的重要代表。文徵明辑,子文彭、文嘉摹勒,章简甫等刻。初为木刻,仅四卷,不久即为火焚,后改为石刻。全帖共十二卷。另据张彦生《善本碑帖录》载,章简甫当时有摹刻一本,亦佳,同为后世所重。
张廷济评《停云馆帖》曰:“文待诏父子经营数十年,成十二卷,又有章简甫细意摹勒,故有明数十汇刻,惟无锡华中甫真赏斋刻出其右,余若郁冈、余清、快雪,俱逊一筹。用功深者收名远,天下事类如是也。” ①这也是后世之公论。
《停云馆帖》为世所推崇,还在其版式明朗清晰、镌刻上乘。难怪赵宧光得到《停云馆帖》后这样说:“余家近藏停云馆法帖贞珉,乃文待诏先生为之冰鉴,国博和州两先生为之手勒,温恕、吴鼒、章简甫三名人为之手刻,镂不计工,惟期满志,完不论日,第较精粗。” ②特别是该帖卷一为章简甫所刻,“至若右军、黄庭,尤三易石而就,首卷小字,则名公继起不易镌摹”③ ,可谓精益求精。该帖文字不板不媚,结构、笔画毕肖,很好地展示了笔墨的精神状态,再现了当时最高镌刻技艺,与《真赏斋帖》并为明代刻帖上品。
《停云馆帖》刻成后,在文家度过了54年,1614年,其作为文徵明玄孙女(第五代)文俶之嫁妆,一同送到了寒山赵宧光家。赵氏得到《停云馆帖》刻石很是珍惜,密藏不轻易示人:“即今溯观宋、元以来淳化、大观、戏鱼、临江等帖,俱已烟销,莫知何所,则此帖不珍,更何可珍,此帖不宝,更何可宝。而今而后,吾知法书至此,止矣!无以加矣!” ④即使椎拓必请良工,并据拓法、纸张、用墨、装池等不同论价,绝不二价。文徵明刻《停云馆帖》持续了24年之久,其间亦投入了大量资金,遂刻成亦传拓售之。赵宧光称:“昔有尤敬以搨工艺冠吴中,俱与温、吴、章诸君子齐受知于待诏先生父子。其搨法必椎之数次,务以轻墨几翻刷之,令纸合于石,墨浮于纸,则字之宛委,波折纤微不渗。余亦深究此法,然成功匪易。” ⑤可见文家延请传拓高手,所拓出皆为淡墨精拓,赵氏亦承此法。从今所见明拓本亦可得到初步印证。
馆藏《停云馆帖》,裱本,12册,合计251开半。经与中国国家图书馆、故宫博物院明拓本比对,知为明末拓本,淡墨拓,字口清晰,墨色均匀,精神亦佳。
宋以来刻帖备受追捧,然刻石命途多舛,更何况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所辑刻的《停云馆帖》。其在文、赵二家近百年,于清顺治十五年(1658)归常熟钱朝鼎,钱氏曾修补十余石,乾隆间有三十六石卖武进刘氏,剩八十五石,后归太仓毕沅,帖石分离。之后无锡窦俊三、赵伯仁、桐乡冯集梧、嘉兴孙家桢等都曾递藏过,然渐有散佚,冯氏亦有补刻。现存帖石多少未见详尽记载,据张彦生《善本碑帖录》载,残存六十二石。翻刻亦混在其中,可见帖石残佚严重。故《停云馆帖》原石全拓之明拓本价值是不言而喻的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① (清)张廷济:《清仪阁金石题识》四十九,容庚《丛帖目》第一册,中华书局2012年版,第244页。
②③④⑤(明)赵宧光《书家藏法帖贞珉后》,容庚《丛帖目》第一册,中华书局2012年版,第242、243页。